洛克王国冰原浅滩 洛克王国冰原浅滩序号
全球变暖铁证如山!这座冰川30年消失10公里,即将彻底消失
当位于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雅库塔特冰川(Yakutat Glacier)在 4年第一次被科学家们测量时,冰川的末端坐落在沿海冲刷平原的干燥土地上,但在此后的十年之内,冰川开始退缩,融化的冰川 进步成了一个小型融水湖。
从融水湖出现后的那时起,雅库塔特冰川就像是“生病了”,冰川急剧缩小,湖泊急剧扩张, 接着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,雅库塔特冰川经历了非常迅猛的变化——近日美国宇航局(NASA)公布了卫星于 2024年9月21日拍摄的雅库塔特冰川的样貌,并与1987年作比较,可以很清晰的观察到,冰川在过去的30多年中已经迅速后退了,NASA表示自1987年以来雅库塔特冰川已经回退了超过10公里。
1987年的雅库塔特冰川
2024年的雅库塔特冰川
在过去的几年里,超过2千米长的大冰山从冰川中脱落,例如,在 2024年卫星记录的图像中,可以看到 几许大型冰山漂浮在冰川末端湖的中央,湖中也能看到更多的冰川碎屑。到 2024年,冰川湖中大多数冰山都要小得多。冰川的尽头现在也位于相对较浅的水域,露出的浅滩现在横跨湖的东北边缘。这使得大型冰山脱落回比较难。
观察雅库塔特冰川的科学家们认为,这种变化会使得雅库塔特冰川未来几年撤退的速度会放缓。不过,这并不是好消息——雅库塔特冰川消失只是 时刻 难题。在数百年前,北美洲西部的严寒时期形成了滋养雅库塔特冰川的冰原,这是地球气候中一段明显偏冷的时期。随着 时刻的推移,冰原已经收缩,这是推动冰川缩减的重要 影响。
尼克尔学院的冰川学家莫里·佩尔托说,在如今,雅库塔特冰川的源头仅剩下一个缺乏高海拔积聚区的冰原,它周围的山峰会不再有大量积雪,源头冰原冰雪的缺乏就像是河流的源头没水了,它 天然意味着它命不久矣。
2024年,来自阿拉斯加大学的研究者BarbaraTrüssel和Martin Truffer估计,如果当前的气候条件持续存在,庞大的雅库塔特冰川将于2100年前后完全消失,但这并没有考虑气候继续变化的情况。科学家认为,如果以预期的速度继续升温,冰川将很快消失,这个 时刻也许是2070年。逆转撤退将需要1.5°C的降温,或是当地能下更多的雪—— 然而这两种情况在目前的地球看来都很不切实际。
到目前为止,科学家们的估计是正确的。 目前观察到的冰川终点与科学家们此前估计的 2024年的终点位置相近,Martin Truffer表示,虽然这预测正确符合预期,但显然不是个令人开心的 结局——看到如此多的冰在如此短的 时刻内消失令人惊讶且恐慌,我们的地球气候正在迅速的发生变化,雅库塔特冰川并不会是 最后一个消失的冰川。
“黄漂”小伙漂完下游想再漂上游?漂流 全球冠军泼冷水:根本不可能
大河报·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玮皓
一个多月前,银川90后小伙王海娃乘一条充气皮艇从黄河银川段出发,一路独自顺流而下,8月1日,他到达了山东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,把自己的小艇驶上了黄蓝分界线。接下来,他还要向黄河源头发起挑战。
“这段黄河流域其实并没有太大难度,与当年黄漂首漂一寸不落漂完全程没有任何可比性,而他独自向黄河源头发起挑战的想法,则有些不切实际。”漂流 全球冠军杜清杰说。
王海娃是居住在银川的陕北人,今年30岁,是一名 自在职业者,今年年初他开始拍摄短视频,想到没有人直播过黄河漂流,他决定结合自己户外运动的 爱慕做一次大胆的尝试。出发前,他用了两个月 时刻做准备,锻炼体能、购置器材、查阅资料、规划路线,还找了一些漂流高手请教经验。
6月20日,王海娃从黄河宁夏银川段乘上充气皮艇开始漂流,而他的好朋友李小军则作为后援,开车全程伴随。一路上,王海娃的直播得到了不少网友关注,粉丝也涨到了近60万,他的故事经很多媒体报道还登上了热搜榜。沿途,经常有网友等在岸边给他打招呼,在河南兰考县露营时,还有一个河南小伙驱车几十公里给他送来烩面。
这43天,王海娃重复着单调的漂流生活,早饭过后开始下水,一直划到傍晚 特别上岸,中途很少上岸,饿了就吃些八宝粥、煮鸡蛋、火腿肠。晚上,他和朋友就地扎帐篷休息,有时也会为了洗澡去住宾馆。
不过,王海娃这一路并不枯燥,他在直播中不断和网友对话互动,有时他还会把狗带上船秀一秀。每天,王海娃大概大概能在黄河上行进 十公里。8月1日,他终于在动力船的伴随下驶入黄河入海口,见证了壮丽的黄蓝分界线。
王海娃的漂流之旅,勾起了很多年长网友对于1987年黄河首漂的回忆。在那之前的一年,中国漂流队完成了长江漂流壮举,漂流探险热达到 。1987年,三支来自北京、河南、马鞍山的“黄漂”队伍组建,一共70余人经过148天的艰苦拼搏,一寸不落漂完了黄河全程,填补了 全球探险史的空白,被誉为“人类漂流史上前无古人的一次壮举”。
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,全程是54 公里,海拔落差为4831米。此次王海娃出发的银川段,距离入海口有2700多公里,距离有正好有半程,但海拔只有1050米左右。这一路上,王海娃有惊无险。每天出发前,他会设计好漂流路线,在河面上他也会随时在卫星地图上观察前方的障碍物,提前做出判断。
“船在水里的时速是十五公里左右,在水里感觉不到,但其实还是很快的,撞到障碍物肯定会翻, 因此遇到公路大桥就提前往岸边划,把速度降下来,找水流比较平缓的桥洞通过。遇到浮桥都是先上岸抬着船绕过去。”王海娃说。
沿途,他的对讲机中不断会传来同伴李小军的提醒,告诉他前方障碍物和水面的情况,等王海娃安全通过后,李小军会开车到下一个危险处踩点。
在王海娃看来,挑战不等于冒险,保证安全是第一位的。这一路,虽然正值黄河调峰期,但水位是平稳上涨,河面基本都是平缓的,而遇到大风、大雨,他是不下水的,遇到三门峡这样的水电大坝,也只能上岸绕过。“壶口瀑布当然是不可能去挑战的,那一段水流特别湍急。”王海娃说,沿途让他记忆最深的就是壶口下游遇到的一段大浪。
王海娃此次漂流只是他 规划的第一阶段,主要是为了锻炼体能、积累经验。8月10日,他将会从黄河源头出发再漂到银川,完成漂流黄河全程的 愿望。不过他也表示依然会有所选择,没有把握不会冒险下水。
“空手走路相当于在平原负重30公斤。吃顿饭都大喘气,都得歇两回。”用当年黄漂随队记者刘书志的话说,4月的青藏高原风雪交加,黄漂队来到黄河的两个源头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开漂,这一带海拔在4800米以上,气候恶劣,缺氧量达40%,强烈的高原反应让队员苦不堪言。
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,队员们遇浅滩就下水推船,遇冰原就上冰拉船,不少队员多次陷入冰洞遇险。经过20多天的艰苦拼搏,黄漂队终于冲出了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河源地区。
接下来,黄河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跌落的第一台阶才是鬼门关,在全长216公里,落差588米的拉加峡,峡谷内山势陡峭,河道千折百回,险滩跌水一个连着一个,河道最窄处仅有7米左右,黄河水呼啸穿峡而过。在这里,黄漂队经历了多次翻船和险情,5人不幸遇险,其中河南队有4人都长眠在这里。在那之前龙羊峡,也有2名队员遇难。
日前,大河报·大河客户端记者采访了中国皮划艇协会 自在式和花式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探险协会皮划艇漂流探险领域特别顾问、 2024年 民族体育总局漂流项目技术代表杜清杰。
作为皮划艇激流回旋亚洲冠军、漂流 全球冠军,杜清杰征服过万里长江最险恶的虎跳峡、通迦峡等险滩。在他看来,黄河过了兰州之后,基本就是一马平川,这一路除了壶口和三门峡段水势有些险恶之外,基本都平缓流域。
“他是选择性漂流,难度大的地方都绕了过去,如果按照他操作,一般有一些水上运动尝试的人都能完成。他的 勇气值得赞扬,但从我的专业角度来看,这没有丝毫难度。”不过,杜清杰也提醒,没有经过充分准备之前,不要盲目模仿黄河漂流。此前在黄河边27秒救出落水者的马成龙和王海娃也有过一面之缘,在王海娃到郑州前两人取得联系。马成龙划着船陪着王海娃从古柏渡漂到了花园口,并邀请他到自己 职业的水上运动俱乐部去看了看,“漂险滩的话他的充气皮艇是过不去的,我让他在静水上试了一下我们的专业的皮划艇,不过他很难掌握重心,更不要提技术动作了,他的水平只 一个普通 爱慕者,我不建议去冒这个险。”
“从黄河上游往下漂是真正的生死考验,一旦落入冰冷的河水,会迅速失温溺亡,可能一个动作的迟疑,就将失去活下去的一线生机。当年的遇难的黄漂队员基本都是这个 缘故, 因此专业的装备、专业的保障、专业的团队缺一不可。”杜清杰,说漂流这项运动中需要有非常强技术、经验和逃生技能,没有经过长 时刻的专业训练想要完成这个挑战太不切实际。杜清杰认为,极限漂流是一种具有冒险 灵魂的运动,是对大 天然挑战和搏斗,如果是为了满足直播只是漂一些水流平缓的地方,那么意义不大。